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构想和雏形被提出。“能源互联网”是对传统能源发展观的重大创新,对于推动全球能源变革,加快清洁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1月17日,中国工程院第241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在上海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和我中心共同承办。论坛开幕式由翁史烈院士主持,国家电网公司黄其励院士出席开幕式并代表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卢强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余贻鑫教授等8位专家围绕能源互联网国内外发展情况、关键技术及市场机制等方面作了主题报告。郭重庆院士、孙承纬院士等百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
能源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思维构建的新型信息-能源网络,由电、气、热、油、交通等子网络开放互联构成物理互联子网,实现能源开放互联和能量的自由传输;以互联网通信和技术构成信息互联子网,实现智能物联、能源管理以及市场化运作。院士专家指出,目前能源互联网研究主要集中于智能电网,对于其他形态的能源,如热能、气能也应加强应用研究,未来能源互联网应至少有一种主要能源为清洁能源。此外,能源互联网包含从能源生产、运输、存储、消费等各环节,未来每个用户也有望成为能源的供给方,应规划建造足够容量的储能设备和能源路由器,对不同地区在不同阶段对能源的使用需求进行合理调配。能源互联网的应用最终是一种市场行为,相关政策及市场机制应进一步完善,为推广能源互联网提供更大的空间。
关闭页面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410号
    沪ICP备 05038550-3